阿依河漂流

历史文化

      阿依河历史悠久,早在春秋战国时期,这里就成为渝、黔、湘、鄂地域的政治、军事、经济、文化中心、开始孕育苗族族人的“盐丹文化”与“黔中文化”。无论是唐诗、宋词、还是元曲,众多文化骚客都表达了对这片土地的爱与赞美!正如黄庭坚所赋“尺五攀天天惨颜,盐烟溪瘴锁蛮”、 ,“风餐水宿六千里,蛇退猿啼八百盘”,言辞之间展现了彭水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。 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---“黔中文化”
      “黔中文化”最早可追溯到公元733年,唐玄宗设立“黔中道”,一直沿用到五代。到宋代被路、府、县三级建制所取代时,“黔中道” 大概存在了200余年。“黔中文化”的历史之悠久,地域范围之宽广,民族文化之辉煌,都是空气的。
      “黔中老农”—不一样的“黔中文化”。北宋著名书法家、诗人黄庭坚,遭政敌弹劾,而被贬为涪州别驾,遣置于今彭水阿依河畔,这位“涪翁”、“黔中老农”,自此与彭水结下了深厚的情缘。乌江河畔的圣地无处不印刻着黄庭坚的足迹、他留下了多达60余首对乌江河畔描述的诗词,极具历史文化价值,目前黄庭坚衣冠冢仍藏身彭水县。
阿依河历史       寻古---盐丹文化
      溯源上古五千年,苗族人发现了天然盐泉—郁山盐泉,遂取水提盐,拉开了盐丹文化五千年风雨历程的篇章。盐不仅是我们生活的必须物资,也曾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,“因盐而兴”,又“因盐而衰”的郁山镇,也随之产生了颇具特色的郁山“盐丹文化”。 大山里的蔡伦部落---竹板桥造纸、利用河岸丰富的竹资源生产环保草纸,被世人称之为“大山里的蔡伦部落”。目前,在阿依河景区河畔,仍有造纸作坊。
竹板桥造纸至今已经尽力过4次重大变迁,在保留了蔡伦造纸术的传统工艺基础上,又进行了二次改良。可以说,竹板桥造纸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老造纸术的传统工艺,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。
另外、竹板桥造纸还保留了传统的文化艺术。在劳动过程中生产的劳动号子,山歌、现在仍在传唱;造纸过程中的诸多禁忌,也加重了它的神秘感,增添了更多的魅力。

苗族婚俗传承---哭嫁

      “哭嫁”,亦称“哭出嫁”、“哭嫁囡”、“哭轿”等,是一种传统的婚姻习俗,即新娘出嫁时履行的哭唱仪式活动。哭嫁缘由也是内容丰富,如伤离别,念亲恩,通过哭嫁表示对父母养育之恩和亲友的离别之前,具有孝义伦理价值;换身份,忧前途,通过对感情的宣泄,卸掉角色转换时的感情压力、重负;为接受新的身份做准备等等原因,这也体现了一个民族独有的文化。 阿依河风情

千年不变的神秘---傩戏

      出于对祖先的敬重,对鬼神的敬畏,也是为了给自己的祈福,居住在彭水的先民们,开始带来敬意,以歌舞愉悦祖先和鬼神,从而形成了最初的傩戏。从春秋战国至今,类似于祭祀活动的傩戏,已延续千年。如今,虽然形式上有所变化,但傩戏已久保持着浓厚的神秘色彩,并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。 彭水阿依河

醉美娇阿依

      在阿依河畔,生活在这里的苗族人,把美丽、勤劳、善良、能给人带来幸福的姑娘,称为“娇阿依”。而苗族人们,也把自己的艺术团队命名为“娇阿依”,希望能通过它,把苗族人民的美丽、勤劳、幸福等一切美好的东西,带给更多的人。美丽的歌词、动人的声音、朴实而又充满活力的舞蹈,这就是它为人们带来的美好。“娇阿依”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会演,获得了金桨,这也证明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肯定。娇阿依的歌声,也常常回荡在阿依河景区,好山、好水、好歌声,为本如诗如画的阿依河,更增添了一摸亮色。